图片
图片
新闻详情
 
图片
文章搜索
 
 
文章正文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薄弱 进步明显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4-05-13 11:00:21    文字:【】【】【
2014-05-12 来源:[人民邮电报]

  近日,在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第一次工作会议暨“互联网创新与信息化”(2014中国CIO论坛)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课题组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联合向社会首次公开发布了《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比较低,但是近几年进步显著,同时两极化现状比较突出。

  我国早前发布的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与能源、物质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报告》提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与现有相关指数评价方法(如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CT发展指数、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等)相比,具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侧重于“信息资源”,尤其是内容资源,而不是“硬件或基础设施”;二是测度重点在于“开发利用程度”,而不是“普及率水平”。据介绍,该指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出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当GDP指数排名靠前,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排名靠后时,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需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出特定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例如,当信息化指数排名靠前,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排名靠后时,说明该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内容资源的建设”的问题,需要积极转变其信息化建设模式。

  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介绍,《报告》在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2009~2012年度的统计数据,测度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并分析了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现状与问题。盘点2013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情况,主要引发如下思考:第一、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的发展鸿沟加大,有待大力推进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第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普及化建设,而忽视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需要积极转变其信息化建设模式;第三、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中存在“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而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的现象,应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发展绿色经济,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第四、我国不同地区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初步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劣势,需要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与协调。

  《报告》显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还比较低,2002年全国均值是29.35,不到满分100分的三分之一,而在2009年到2012年间,整体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增长幅度的绝对值是2.59,增长率是9.68%。但同时,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状态是两极化现状比较突出,2009年到2012年期间,中国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的整体鸿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排名第一的江苏和排名最后的宁夏,两者之间相差48.94,排名前十名省份的指数总和占全国的50.52%,但是排名最后五位省份的指数总和仅占全国的5%。有些地区的GDP排名靠前,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数靠后,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地区的信息化程度排名靠前,但是信息资源利用水平靠后,说明他们主要是以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为主。